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A...

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陈化成

D. 邓世昌

 

A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故A符合题意;关天培、陈化成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故BC不合题意;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民族间的交流,善于学习外国文化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勤奋严谨的品质等是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从商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朝臻至鼎盛,古代中国科技都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当中。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远古居民在世界上最早栽培出哪两种农作物?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3)东汉改进造纸术的人物是谁?

(4)被后世尊为“医圣”的东汉名医是谁?他的医学名著是什么?

(5)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是谁?他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是什么?

(6)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是谁?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下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哪三个国家吗?它们的建立者是谁?

A:                     

B:                     

C:                     

(2)图中D、E两点曾发生过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写出当时的作战地点。

(3)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台湾,找出台湾的位置并写出当时的名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秋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材料一中的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卫鞅的变法得到了哪位君主的支持?变法给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从材料二中,你能看出魏主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5)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秦国在眠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它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对四川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2)秦朝长城气势雄伟,它的东西两个端点分别是什么?

(3)南北朝时期,开凿的两处著名石窟是什么?它们的开凿与哪一宗教有关系?

 

 

查看答案

3月31日至4月4日,2016年丙申年祭祀司马迁大典暨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在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陕西省韩城市盛大举行。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的学者、民祭代表、司马迁后裔以及当地民众等上万人齐聚于此,共同缅怀祭拜“史圣”司马迁,感悟这位千古史圣身后的浩然长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四处收集材料,他收集材料的途径有哪些?

(2)司马迁生活在哪个朝代?他撰写的史学名著是什么?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撰写这部巨著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4)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