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和实行该政策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

材料三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据《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岳麓版)编辑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4)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保障战争胜利,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国情进行经济政策的适当调整,它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得到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成就: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本题是开放性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个均可。但需要说明理由,有理即可。 例如: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理由: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障战争胜利,向社会主义过渡。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国情进行经济政策的适当调整,它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得到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依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4)本题是开放性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个均可。但需要说明理由,有理即可。 例如: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理由: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危机是促使国家在制度层面创新与改革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许多家庭连照明的蜡烛都买不起。

——选自《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写出经济大危机破坏性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1932年胡佛被再次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竞选主题仍然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市场进行经济干预,基本上靠地方政府解除30年代初期的危急。”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则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保护全体公民的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绝不能偏袒个别的小集团”,另一方面,政府还必须帮助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应该给他们提供条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总的财富中取得足以满足其需要的一份”。

——摘编自刘绪贻、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

(2)胡佛与罗斯福的竞选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了帮助“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罗斯福当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材料三  雇员应拥有组织起来的权利和通过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应遵守由总统批准的或陈述的最高工时数、最低工资额和其他就业条件。1935午5月27日,《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无效。……尽管如此,《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游荡在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等资料整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直接影响。为什么说《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地存在于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性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挡住我们的路。”英国外交官写道:“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哪次战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材料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回忆录中写到:“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将他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他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2)材料二中所指的和约是什么?此和约对此后的欧洲局势有何影响?

材料三  联盟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都比德、意、日集团占明显的优势,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联盟内部,……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3)材料三中的联盟指什么?据材料分析此联盟为何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查看答案

习近平曾在俄罗斯发表演说:“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二战中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历史事件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莫斯科保卫战役

③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④召开雅尔塔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②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③都在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④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各国政府保证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该宣言的签定

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B.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C.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D.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