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分析题 阅读日本侵华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

料分析题

阅读日本侵华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人民网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宛平城外夜间演习,以“丢人”为名挑起了事端。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解说词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材料四: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越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部编八年级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下关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抗战局面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今年12月13是南京大屠杀___周年纪念日。当时日本侵略者在6周内屠杀中国军民________人。我国设立这样的日子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算算14年从何说起?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80周年;30多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4)14年是:从1931年9月18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 【解析】 (1)根据题干中“1985年”,结合所学可知,“日清战争”是指甲午中日战争;198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2)根据题干中“1937年7月7日”、“日军”、“宛平城”,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七七事变,它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到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我国设立这样的日子,是为了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4)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历史漫画是历史的独特反映,你知道图1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吗?该事件的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主要工具之一,你知道图2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吗?该事件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从图1到图2,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查看答案

判断正误(对的打正确,错的打×,并改正。)

(1)太平天国定都长安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改正:

(2)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平等”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改正: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西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改正:

(4)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军挺进太行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改正:

(5)一战期间,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改正: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以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他们”包括(  )

①鲁迅

②聂耳

③徐悲鸿

④冼星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 创办学堂

B. 编练新军

C. 兴办实业

D. 自强求富

 

查看答案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 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 

②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