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一新兴的阶级出现并迅速发展?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写出“这条道路”名称及开辟道路的关键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条道路的作用?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享用)。                          

——《宋书》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铁器牛耕的使用 地主阶级 (2)张骞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一铁质工具”“图二带有铁环的牛遵”结合所学可知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条道路是: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中“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可概括出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通过材料对比可概括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秦国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些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尊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的哪些做法“为后世历代所尊奉”?

材料三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

(4)材料四中反映了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其中“臣”指的是谁?

 

查看答案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对外战争),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二

(2)材料二的表格和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汉化措施?这场改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从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 商朝、秦朝、三国    B. 隋朝、唐朝、元朝

C. 商朝、唐朝、明朝    D. 秦朝、唐朝、十六国

 

查看答案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的人,他是(  )

A. 贾思勰    B. 王羲之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查看答案

“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 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 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

C. 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 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