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4)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事件: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红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原因: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探索对外开放的路子。特殊之处: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4)在中国心,坚持改革开放,解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改革指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依据材料信息:“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探索对外开放的路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4)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材料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材料三 “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邓小平怎样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的问题的?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如何形成的?结合历史知识,说说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3)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是怎样看待台湾回归这一问题的?

 

查看答案

“跳槽”一词因其新鲜、生动、俏皮,很快挤占了“换工作”“换单位”之类用语的位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更将其收编门下。其主要原因是

A. 就业制度的变迁

B. 养老保险试点

C. 医疗制度的改革

D. 信息技术的发展

 

查看答案

新中国走上世界舞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D.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题文)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D. 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题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

A. 开国大典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万隆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