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纵观历史,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纵观历史,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对此,中国科技人员再没有冷淡和怠慢……应该看到,经历了这70余年,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了。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变动……较之以往更为剧烈、更为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浪潮。

——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材料四  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也许其他新的行业、国家和地区在新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会取而代之,获得领先地位。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1)材料一中,“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大门”被“砸开”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4)材料三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指什么?“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5)针对材料四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你认为中国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1)“珍妮纺纱机”发明;鸦片战争。 (2)英国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大量的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186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对西方技术的学习。 (3)由商品输入转变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 (4)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国家防御。 (5)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教战略,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解析】 (1)依据材料一“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765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英国 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2)根据材料一“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大量的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186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对西方技术的学习。“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的原因是对西方技术的学习。 (3)根据材料二“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浪潮”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使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入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依据材料三“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指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国家防御是“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的目的。 (5)依据材料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也许其他新的行业、国家和地区在新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会取而代之,获得领先地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要应对 “第四次工业革命”,就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教战略,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

(3)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怎样理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5)综上所述,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印度独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独立年”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斯大林在评价一次战役时说,这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德国人在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这次战役是

A. 凡尔登战役

B. 诺曼底登陆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柏林战役

 

查看答案

1932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

A. 对工业的调整

B.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 消除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与材料相关的是

A. 《土地法令》

B. 新经济政策

C. 1936年新宪法

D. 赫鲁晓夫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