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情形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是无法恰当进行描述的。不分青...

材料一: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情形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是无法恰当进行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抢劫被认可,所有的房间都是被洗劫一空。清国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砸掉……

——《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日

材料二: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

 

——1900年瓦德西给德皇的信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材料一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国家趁火打劫,给中华民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个国家名称及损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材料二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4)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俄国;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4分) (3)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让屈辱的历不再重史演(2分) 【解析】 试题第(1)问结合两则材料中的时间“1860年”和“1900年”,以及“清国”“联军占领北京”等提示词,可以判断:材料一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闯入圆明园,抢掠后又放火烧了圆明园,材料一就是对此的描述;材料二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1900年联军攻入北京后在城市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 第(2)问结合第(1)问的分析可知材料一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次战争虽然是英法发动的,但是也得到了俄、美的支持,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俄国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给中华民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3)问结合第(1)问的分析可知材料一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战争以清政府的军事失败和妥协投降而告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而且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4)问是结合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失败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是中国清政府腐败落后国家的落后,抵抗不住西方先进国家的进攻,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给英国;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协商。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签订于列强的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

(2)材料二中哪一条款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 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 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 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查看答案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

A.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办下列报刊杂志的政治派别是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立宪派

 

查看答案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