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正确的建设道路。 (...

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正确的建设道路。

(1)1917年,俄国人从残酷的一战中挣脱,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俄国走上的这条道路是对哪一思想理论的成功实践?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再次面临经济上的危机,列宁采用“向资本主义倒退的办法”在农业上有何表现?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苏联成立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这一模式有何特点?这一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有何突破?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 (2)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解体 (4)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俄国人从残酷的一战中挣脱,进行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过程。 (2)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再次面临经济上的危机,列宁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可知,苏联成立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这一模式即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斯大林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4)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1918年,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材料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材料四: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摘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告

(1)一战前,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一战后为重建世界秩序分别召开了哪两次会议?在美洲召开的这次会议是怎样损害中国主权的?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材料二中“善的阵营”建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包围苏联,美国运用“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5)结合材料四,你认为现代国际社会应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1年阿克莱特创办了第一个棉纱厂,雇佣了五千多名工人。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以水力作动力……他将棉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出了出色的才能。           

——摘自《世界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美国在资本投资方面,有一美元投入到制造业,就有七美元投入到农业方面;全国劳动力有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到190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产值由1860年的33%增至58% ;60%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

——摘自《美国史新编》

材料三:(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四:《机器时代的享受》,它描写了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自《文明的力量》

(1)工业革命中哪一发明解决了阿克莱特发明的动力的局限性?材料一中阿克莱特采用何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一事件为此时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扫除了障碍?

(3)材料三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呈现怎样的特点?试列举一例美国人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事例。

(4)根据材料四,概括工业化进程给英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概括两点)

(5)结合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你认为现代中国应如何合理发展经济?

 

查看答案

世界历史潮流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伴随政治文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摘自《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国民议会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自法国某文件

(1)材料一中“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什么制度?后来,这一办法以何种形式确立下来?

(2)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通过哪一文件确立了民主制度?为了防止专制与独裁,美国依据怎样的原则确立政体?

(3)材料二的内容宣告了资产阶级哪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源于欧洲当时哪一场运动?

(4)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近代世界怎样的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苏联解体之后,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国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

 

查看答案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向西方学习,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