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改革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内容: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作用:使齐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或拓拔宏,或元宏);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解析】 (1)依据材料“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的信息可知,管仲改革的内容是: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这一改革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收入,发展了农业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2)由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所以材料内容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励人们“勇于公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依据课本内容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依据材料三“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依据材料中“宜改姓元氏”可知,诏令规定了他的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措施。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材料中“魏之先出于黄帝”,即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北魏实力。 (4)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 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材料四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心是 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该“书”指

A. 《缀术》

B. 《水经注》

C. 《论衡》

D. 《齐民要求》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查看答案

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在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A. 赵某: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B. 李某:南方比较安定

C. 张某:为了躲避战乱

D. 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查看答案

小明为某单元设计示意图,请你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D. 繁荣与开放并存的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