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

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暖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思辨论坛)

材料二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几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频仍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浅谈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生活之窗) 

(5)“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 因材施教。 (4) 墨家(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儒家(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戒。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4)依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第一问开放性题目,儒家观点认为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认为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戒。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 长安 B. 洛阳 C. 应天 D. 燕京

 

查看答案

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 《缀术》    B. 《水经注》    C. 《黄帝内经》    D. 《齐民要术》

 

查看答案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一言论出自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孟子》    D. 《孙子兵法》

 

查看答案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 回族    B. 匈奴

C. 蒙古    D. 女真

 

查看答案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A. 208年,赤壁之战    B. 220年,曹丕称帝

C. 221年,刘备称帝    D. 229年,孙权称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