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常州历史》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它反映了当时汉朝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晋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什么政策?带来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司马迁。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2)民族压迫政策或者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后果: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所灭。 (3)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当时江南地区还没得到开发,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2)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遭到西晋政府的欺压而不断反抗,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 (3)结合材料三,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未年,由于北方战乱,大量流民向南方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引入北方农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常武地区(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汉皇帝”接受了谁的建议实施了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以下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从图一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图二人物和图三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因此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从上述不同结果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发出的感慨,表达最准确的是

 

A. 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 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 线条活泼、人物传神

D.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查看答案

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者在编写以下著作时需要考虑到节气的是

A. 《道德经》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论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