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事件。

(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自谁人之手?请再列举两位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4)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1)洋务运动。 (2)公车上书。 (3)谭嗣同。如:梁启超,康有为 (4)三民主义。《新青年》。 (5)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自谭嗣同之手。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周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 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5)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分析

图一鸦片战争穿鼻海战图二甲午战争黄海激战图三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1)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你依次写出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及它们分别带给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战争

战后签订的条约

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请举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事例?(一例即可)

(3)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一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欺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

材料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材料四: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图1)变为断壁残垣(图2)与哪一战争有关?罪魁祸首是谁?

(3)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内容分别出自哪两个不平等条约?

 

 

查看答案

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 反对尊孔和复古

B. 提倡“民主”和“科学”

C. 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查看答案

下图著名绘画作品出自

A. 齐白石

B. 聂耳

C. 张大千

D. 徐悲鸿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面包蛋糕水饺汤包,一应俱全。这反映了

A. 教育事业蓬勃兴旺

B. 中西风俗共存共容

C.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D. 通讯工具多种多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