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事变起因如此:二十六年七月六日夜间十时,日军一联队在卢沟桥附近以演习为名,突然声言一士兵失踪,意图进城搜索。当时宛平驻军……已窥知日军企图又在挑衅,对其要求严加拒绝……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四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三、四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五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二十六年”指的是公元哪一年?“事变”指的是什么?据材料说出该“事变”的影响。

(3)材料四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据材料三、四,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五中的观点。

 

 

(1)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3)百团大战;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 (4)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抗日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1924年……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可知,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可知,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2)根据材料二“事变起因如此:二十六年七月六日夜间十时,日军一联队在卢沟桥附近以演习为名,突然声言一士兵失踪,意图进城搜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因此材料二中的“二十六年”指的是公元1937年;“事变”指的是卢沟桥事变;“事变”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3)第一问根据材料四“……(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取得了材料四表述的辉煌战绩。因此,材料四中的“某次战役”是指百团大战;第二问根据材料三“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材料四“……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 (4)根据材料五“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此可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充分证明了廖承志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的一些重大事件。

材料二: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请回答:

(1)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一中事件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序。

(2)材料一中③④⑤分别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3)取得①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事件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毛泽东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

 

查看答案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华民国的建立

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下列符合材料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发动辽沈战役

C. 解放北平

D. 解放南京

 

查看答案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