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学习包括史实的确认、解释,规律的解释和价值的认同等基本环节。阅读材料,探究问...

历史学习包括史实的确认、解释,规律的解释和价值的认同等基本环节。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在横线上填写出与A、B处相对应的世界格局。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摘编自(美)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材料二中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冷战史研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有人认为冷战“弊大于利”。冷战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军事开支阻碍经济发展。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

还有人认为冷战“利大于弊”。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3)从材料中表述的关于“冷战”的观点中,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四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那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那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的现实意义。

 

(1)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 (2)政策:杜鲁门主义(或冷战政策)。实质:美国要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答案一:冷战“弊大于利”。因为:冷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长期对峙,使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使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威胁;双方庞大的军费开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所以,冷战“弊大于利”。 答案二:冷战“利大于弊”。因为:冷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美苏之外的国家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所以,冷战“利大于弊”。 (4)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通过召开雅尔塔会议,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2)依据材料二“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指的是冷战政策;该政策的实质是美国要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依据所学可知,我认同冷战“弊大于利”。因为:冷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长期对峙,使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使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威胁;双方庞大的军费开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所以,冷战“弊大于利”。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的现实意义是各国相互联系、全球命运休戚与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制改革,是每个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此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资本主义国家篇)

材料一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英国、美国都有过探索,“英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具体指什么?此手段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他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的举措以及该举措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篇)

图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3)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两幅漫画

(4)依据材料漫画,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

材料四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5)据材料四回答,为解决农村贫穷落后、粮食短缺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描述的战争,最终导致了哪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材料二  彩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能混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二战”期同罗斯福的演讲

(2)“二战”中哪一史实能证明材料二中罗斯福的观点?

材料三  1942年夏季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了被动局面;德、意法西斯丧失了东北非战场的主动权;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不断遭到失败,……人们确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已经到来,战争正在朝着有利于盟军的方面发展

——改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的“转折”开始于哪一事件?

材料四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将共同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4)请说出中国战场的抗战最早开始于哪一年的哪一事件。

材料五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5)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

(6)上个世纪的两次大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诞生了体现亚非各国团结合作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入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

——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材料三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解放运动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展开,其中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在拉美,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同美国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1)据材料一分析亚非会议的意义。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查看答案

“此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之称。”“此役”是

A. 攻克柏林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凡尔登战役

 

查看答案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刺激社会消费矛盾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提升综合国力形象

D. 重塑政府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