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者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三 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日本在经济上有何举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什么?

(4)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你将提出怎样的建议?

 

(1)答:中国。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2)答:大化改新。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答:伊斯兰教。 (4)答:珍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相互尊重、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可知,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可以看出日本民族的特点是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所以,材料二的历史事件是大化改新。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上的主要内容: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依据材料三信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宣扬宇宙间唯一的真神是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所以,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阿拉伯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基础。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应珍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1453年4月5日,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土耳其人决战,激战了53昼夜,5月29日被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

(1)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拜占庭帝国衰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如下图为“古代世界文明区域”分布情况示意图,观察下图,完成问题。

(1)写出图中文明古国的名称:①_  __,②__   __。②代表性成就是____。

(2)写出⑥处一个城邦的名字:__ __,其代表成就是__  __。⑤处所指的半岛地区诞生的古代典型国家是__  __,后来成为对西方文明发展影响巨大的国家。二者成为西方文明之源。

(3)①②③④四古国与⑤⑥处所代表的文明形成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指出他们的不同。

(4)不同文明区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文明古国③中的哪一项内容影响到文明古国④文化的发展?古代国家⑤与文明古国④是通过哪一通道交往的?

 

查看答案

改革与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7世纪,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1)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7世纪的日本进行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二 如下图

(2)根据图示可知,各级封建主与其附庸之间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西方文明的源头)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物品也传入帝国,原来较落后的帝国西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1)材料一中“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城邦)?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哪些人可以参加该机构并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2)材料二中的“帝国”是指哪一国家?“帝国”建立于何时?“帝国”的建立者是谁?地中海何时成为“帝国”的内湖?

(3)材料二中的“帝国”同中国往来的贸易通道叫做什么?当时的中国如何称呼该“帝国”?当时中国可能有哪些商品流通到该“帝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亚洲毗连。尼罗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埃及,河水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水和肥料。因此,古埃及的农业十分发达。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材料二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陆续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实现了统一,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埃及国王又称“法老”,他自称埃及主神太阳神的儿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并控制着大量的土地,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材料三 希腊半岛山地众多,适于农耕的土地较少。古希腊人因此经常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得不向海外移民。希腊半岛的地理条件有利于移民活动。它三面环海,朝向西亚一侧的爱琴海中岛屿遍布,适于没有罗盘的古代航海人确定航向,因此古希腊很早就开始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迁移,航海业在古希腊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的是什么河流?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合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代埃及建立统一国家是在什么时候?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

(3)材料三中,在古希腊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