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主持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 商鞅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含义是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商鞅变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没有进行这样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明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说:“我的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家猜猜我姓啥?”(  )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图是发现于河南安阳的甲骨,下列哪些商朝的社会活动有可能记载在这一甲骨上 (  )

①祭祀  ②农牧业  ③刑法 ④旅游  ⑤战争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农业产量的提高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查看答案

《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能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社会等级制度确立

D.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