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 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

……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何种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列举孔子和老子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主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那时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1)局面: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 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 (2)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等;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老子:顺应自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等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牛耕;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形成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大变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等;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等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出那时是应用牛耕技术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的社会变革是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用法令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规定五家为一伍……。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史记》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商鞅变法的理论属于哪家思想学派?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是变法中的哪项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4)材料四说明商鞅变法达到了怎样的目的?

(5)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有思想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下列名言反映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彼窃筠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查看答案

作家余秋而曾写道:“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消消清流,”对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正确评价是(  )

①修建于隋唐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争霸战争的背景是王室衰微    B. 争霸战争的目的是维护天子威信

C. 争霸战争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天子过去的经济特权    D. 结果是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出现了较大的诸侯国

 

查看答案

解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铁农具和牛耕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B. 铁农具和牛耕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 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