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

阅读下列材料: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19世纪 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康有为、梁启超。 (2)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校等。(任意两点即可) (3)戊戌变法运动;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解析】 试题本题考察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要求学生回答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要求学生概括材料中的主张,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和“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分析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和建立新式学校等。 (3)要求学生回答为实现这些主张,它们发动的运动以及失败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知,为了实现政治主张,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次运动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三军败绩”指中国在哪一场战争中的失败?

(2)此联中的“求和”指的是什么条约?

(3)请你说出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皆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1)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举一例李鸿章为使中国“自强”而创办的一个企业。

(2)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 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材料三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涉及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一“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此事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的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人物在哪次战争中牺牲的?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南京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

A. 向英国大量赔款    B.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西方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