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

(题文)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解析】 题干民歌表明农民分得了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法律性文件。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故C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故D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C. 和平解放西藏    D. “一五计划”实施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标志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 标志100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统治的结束

D. 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 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特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祭奠,并带去了一篇气壮山河的《黄帝赞》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三 《吕氏春秋》记载:“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涉及“轩辕”的一项发明和一件大事,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神农”指的是谁?“神农”在传说中有何贡献?

(3)材料三所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注之东海”?

(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人物都是古代传说中提到的,请以他们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查看答案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纪念邮票)

(古人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填字母即可)。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生活在哪个大河流域?这些先民会随意迁徙吗?为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