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对比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有何职权?对比材料二、三,殿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

(4)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1)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2)明朝;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3)雍正;跪受笔录,把命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官员(答“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得分);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协助皇帝拟旨、传达。 (4)君主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期官制的变化。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权的制约是较大的。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3)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皇帝时期,为了避免内阁的专权对统治者产生皇权威胁,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调选亲信大臣组成,跪受笔录,把命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官员。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把命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官员;殿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协助皇帝拟旨、传达。 (4)依据三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丞相,对皇权的制约是较大的;明朝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的权力更大;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我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屠同学到环岛路游玩,看见一座跨海大桥的名字(下图),对同伴说:“这座桥的命名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的,郑成功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赶走了侵略者。”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 春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D. 冬至

 

查看答案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

A. 《本草纲目》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水经注》

 

查看答案

列表比较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找出表中历史时期与阶段特征不吻合的选项

选项

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

A

先秦时期

中华文化萌生,初步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B

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C

隋唐时期

由统一走向分裂,社会混乱,经济衰退。

D

明清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的封号是

A. 达赖喇嘛    B. 班禅额尔德尼    C. 天可汗    D. 頡利可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