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诗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    字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材料三: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四   有学者曾对我国历史上的某政治制度评论道:“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又有什么新发展?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在赋役制度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辅佐唐太宗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的两个宰相?

(3)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与宋代哪一政策有关?宋代的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的“某政治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哪一朝代开始实行?当时的“腹里”直属哪个机构管辖?这一制度对后世行政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1)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2)减少劳役赋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3)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行省制度;元朝;中书省;行省是现在省级行政机构的雏形.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隋朝时期,隋文帝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进士科设置,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科技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地位低下的的人也有机会参政,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为官,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依据材料二“以庸代役制度……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减少劳役赋税,体会人民疾苦,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辅佐下,唐太宗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为|“贞观之治”。 (3)依据课本所学,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依据材料四“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域的管辖,设立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行省是现在省级行政机构的雏形,对后世行政机构的设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宋朝海外贸易兴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外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人民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后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请回答:

(1)写出宋朝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条件。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政策?

(4)说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题文)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它曾多次被定为都城,下列政权曾经在此建都的有

①隋朝     ②明朝     ③北宋     ④元朝     ⑤清朝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大师西去悲难禁,毕昇功德世长流。”功德“指的是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

 

查看答案

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A. 赵匡胤    B. 赵光义    C. 赵普    D. 石守信

 

查看答案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材料中的应是(  

A.张骞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元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