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我国奉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

我国奉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

回答:

(1)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显著成就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具体事例。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3)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其活动。或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等。(回答出二个要点既可)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依据课本所学,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等等。 (3)依据课本所学,1991年,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2014年中国在此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看图回答问题。

(1)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宣布从当年11月2日起,允许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台湾居民,经三地转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分离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图1为一对母子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看了图文,你有何感想?

(2)图2是     

(3)图3是     

 

查看答案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舞台,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次革命的领导人是谁?英国议会通过了什么文件?该文件确立了什么制度?

(2)19世纪40年代,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战后通过什么条约割占了香港岛?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实践了邓小平的什么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

(4)谈谈你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感想。

 

查看答案

九(2)班以“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A、B两组同学就收集到的部分图片提出下列问题,请你回答。

(1)A组问题: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了吗?为什么?

(2)B组问题:图三、图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创新贯穿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努力和奋斗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结合所学回答: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是我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并肩作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对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请各举一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工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创新。1953年,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什么具有创新性的主张?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的游行彩车打出“联产承包好”的标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以来,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独立篇)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     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成就篇)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仿照下表示例,对图片进行归类。

类别

成就

经济

     

科技

    图 2、     

 

     、图 3

 

(思考篇)

材料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说:“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及时平稳地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新华网

材料二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3)请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