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清朝前期,既有“烈火烹有,繁花似锦”的盛世局面,又有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种种措施...

清朝前期,既有“烈火烹有,繁花似锦”的盛世局面,又有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种种措施,恰似一个壮年英雄不可避免地走向迟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表(注:1顷=15亩)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1)1661—1766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举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

材料二  陈列在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这门铜炮(如下图)有这样的简介:该炮炮身铸有康熙钦定名称“神威无敌 大将军”,1686年、1686年两次随清军炮轰盘踞在雅克 萨的侵略军,敌军死伤累累被迫乞降。

(2)材料二中的“侵略军”是哪国的侵略军?战后双方签订的条约名称是什么?该条约意义何在?

材料三  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是一些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3)为什么写了这样诗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和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1)变化:不断增加(增加也可) 因素:人口大量增加;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民辛勤劳作;社会安定等(任意1 点即可得分) (2)侵略军:俄国 条约:《尼布楚条约》 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原因:这些诗句都有“明”“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无端认为这些人对清朝不满,要“反清复明”,所以便把他们下大狱。(本答案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学生只要能表述出类似意思即可得分) 后果: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或者,使知识分子顾虑重重,不敢研究实际问题等等。(本答案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学生只要能表述出类似意思即可得分) 【解析】(1)根据图片中耕地面积的信息的变化数据,可知耕地面积是不断的扩大。结合课本所学,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加之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耕地面积不断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等。 (2)依据材料二“……有康熙钦定名称“神威无敌大将军”,1685年、1686年两次随清军炮轰盘踞在雅克萨的侵略军……”结合课本所学,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侵略军大肆烧杀掳掠,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和当地人民的的安全。康熙帝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決两国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肯定了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依据题干中“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文字狱。其中涉及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是典型的文字狱案件。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它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拥有先进传统文化与强大经济实力的中国该怎样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认识带来不同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及其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为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有些历史知识是复杂而枯燥的,然而一张图示就会使其变得简单而易懂。请你仔细观察下面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2)图二的制度中枢密院的职责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制度创新?

(3)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同,是因为明朝哪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的,是眼光向里的,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明清的

A. 重农抑商政策    B. 闭关锁国政策

C. 民族和亲政策    D. 文化专制政策

 

查看答案

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人口数量的增长

 

查看答案

在东南,军队攻占台湾,台湾归属清朝版图;在西南,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理;在西北,平定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叛乱,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在东北,雅克萨之战两次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时这些作为的共同点是

A. 都是国内各民族的内部斗争

B. 都有力地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C. 都使君主的权力得到大大加强

D. 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