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唐...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唐朝缔结友谊桥梁)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19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 335卷,约1 300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玄奘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一部书,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和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史实有哪些。

(3)以上材料中的史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当代再创和谐外交)

材料四:如下图所示。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指明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根本着力点,向两国各界和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政府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明确信息,彰显了中方对发展两国关系负责任的态度。

(4)唐朝文化曾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联系材料四,你认为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

 

(1)印度;《大唐西域记》. (2)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3)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重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答出其中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求取佛经。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的佛教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整理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天竺是今天的印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分析材料四的“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中日两国应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重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国的领土问题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唐大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唐大宗说:”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唐太宗以上述思想治国,使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查看答案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注:指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科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材料一中的“一渠”是指什么?它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它以哪两座城市为南北起止点?

(2)你从材料一中“此河’’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关于科举制度的创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员选拔上,科举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B.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C. 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D.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约1300年

 

查看答案

关于元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B.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C.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小的

D.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查看答案

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