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综合探究。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

综合探究。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问题一: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3)“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问题二:

(4)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

(5)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问题三:

(6)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

(7)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问题四:

(8)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

(9)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战国时期 (2)重农抑商 (3)秦孝公支持 (4)近代工业 (5)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体现变化) (6)经济体制改革;斯大林模式 (7)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8)国有企业改革 (9)相同点: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或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不同点:苏联是所有企业都交给地方,中国重要企业国家经营或苏联实行全部的私有,中国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孝公用商鞅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经过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的起止点是前475—前221年,公元前356年是战国时期。故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民以殷盛”。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的支持,使改革的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所以,“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秦孝公的支持。 (4)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材料反映大久保利通重视工业的重要性,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所以,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近代工业。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6)第一问,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知,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效。 (7)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在1953年—1957年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8)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可知,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国有企业改革。 (9)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和材料四所给信息“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苏联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两国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不同点:苏联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中国重要企业由国家经营,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情境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景一:国史由家史织就;家史是国史缩影。著名作家任溶溶在《我也有过小时候》讲到童年基本上是在广东度过的,“我也身为做一个广东人而自豪”,因为“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

(1)孙中山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情景二:在《我也有过小时候》还讲到“从抗战一开始我就回到上海”,任溶溶所说的“抗战一开始”意指“七七事变”。

(2)其实,今天认为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情景三:歌曲是疑炼的情感,流行是群体的选择,它们共同投射出时代的光影。美国歌手比利·乔创作的《We Didn't Start The Fire》(不是我们点的火),歌词由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

(3)歌中先后出现“杜鲁门”“北朝鲜、南韩国”“共产主义国家组成集团”“赫鲁晓夫”“柏林墙”等歌词,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在答题卡上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料

推论

正确与否

(1)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2)

《日本帝国宪法》:“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3)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澎湖)巡检司。——《元史》

历史上中央首次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充分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尼克松对中国态度的转变说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

“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史:1688年至今》

这个伟大的进步是《权利法案》赋予的。

 

(6)

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

这一“设想”不久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经济特区。

 

 

 

 

查看答案

亚投行是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有57个成员国,涵盖五大洲。亚投行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成功。这反映了(  )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 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政府在向美国政府介绍《反分裂国家法》,将“分裂”一词译为“secession”(在美国这个词特指1861年南方11个州脱离联邦的叛国行为)。中国政府这样翻译的用意是   (  )

A. 赞扬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 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独”

C. 中国和美国的分裂行为一样

D. 反对国家分裂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之举

 

查看答案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有着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所示的前后历史事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C. 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