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

材料二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一句话,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材料三 1941年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1943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八周年纪念》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愿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体现了中共团结合作的精神。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2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指明了方向。

——李洪峰《论长征和长征精神》

材料五 1981年11月,女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上勇夺冠军,人民日报刊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来了!也向国人发出动员:万众一心,艰难总能克服,梦想终将抵达……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精神实力。

——《人民日报·时代何以重唤“女排精神”》

材料六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财经学者吴晓波眼里,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早在《诗经》中,就把对象牙、玉石加工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促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又可理解为什么精神?

(3)根据材料三,能体现当时中共“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愿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的史实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你设计一条“弘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途”的旅游路线,要求按红军路线,至少五站,不走重复路线。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中国在80年代倡导“女排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简练概况“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谈谈你在中学学习中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1)提出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核心:爱国主义精神。 (2)“实业救国”精神或者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3)坚持团结抗战,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4)瑞金——遵义——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宁(任选五站,顺序不能错)。 (5)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希望用女排精神搞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融入世界,立足世界,振兴中华,而女排精神是无私奉献、团结合作、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恰好符合时代需要。 (6)基本内涵: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专心致志,从容踏实(言之有理即可)。如何发扬:略。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思想的启蒙;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是因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2)依据所学可知,随着中华民族的的危机加深,激发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情,民间出现兴办实业的高潮,近代中国的即产业革命精神“实业救国”精神。 (3)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建立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复兴。 (4)依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长征,长征路线为瑞金——遵义——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宁。 (5)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希望用女排精神搞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融入世界,立足世界,振兴中华,而女排精神是无私奉献、团结合作、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恰好符合时代需要。 (6)第一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专心致志,从容踏实;第二问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材料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

A. 欧洲、中国与美苏一样强大    B. 欧洲与中国成为世界中心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全球化格局

 

查看答案

1990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德国总理科尔,讨论欧洲未来时说:“把法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希腊这样的国家绑在一辆战车上奔驰,其结果很可能是会拖垮他们,也会给你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危机。”材料说明撒切尔夫人(    )

A. 认为法德两国应和英国共同主导欧洲的发展方向

B. 认为欧洲一体化无论对大国还是对小国都不利

C. 认为欧洲一体化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D. 认为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会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能印证这句话的史实有(    )

①18世纪60年代,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联邦政府扭转了内战的战局。

②20世纪30年代,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20世纪50年代奉行“杜鲁门主义”,推行“冷战”政策。

④20世纪90年代,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斯大林在1930年曾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斯大林这段话表达其根本意图是(    )

A.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 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 维护已建的社会主义制度

D. 排斥市场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关联性”和“相对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 进化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B. 经典力学和相对论

C. 电磁感应和信息技术    D. 进化论和相对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