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其与世界各大国之间恩...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美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其与世界各大国之间恩恩怨怨,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超越)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材料一中美国“改变了世界”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初露锋芒)

材料二:

(2)哪一次会议后,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请以这次会议所签条约中的一句外交辞令加以说明。

(联欧制苏)

材料三:

(3)依据所学知识填写横线上的内容。请为材料三确立一个主题。

(欲霸难求)

材料四: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1993年亨利·基辛格的谈话

(4)材料中的“世界新秩序”指什么?材料认为导致出现这一“世界新秩序”的最重要因

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20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局势的变幻中始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华盛顿会议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 (3)马歇尔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 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或美苏争霸或雅尔塔体系等 (4)多极化趋势 经济因素或综合国力 (5)谋求世界霸权,企图主宰世界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汽车和飞机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材料一中美国“改变了世界”主要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因此,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是《九国公约》的内容,是当时的一句外交辞令。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北约的成立都是美苏冷战的表现。1949年以美国为首成立了北约。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建立华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形成,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因此,材料三确立的主题是: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或美苏争霸或雅尔塔体系等。 (4)分析材料四的“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出现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因此,材料中的“世界新秩序”指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导致出现这一“世界新秩序”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或综合国力。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再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0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局势的变幻中始终扮演谋求世界霸权,企图主宰世界的角色,但一直都没有实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个自信”已成为民族的共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能够自信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扬威)

材料一:

(1)图中佛教的发源地在哪?(填写序号)右图主要反映了唐朝怎样的历史现象?

(制度徘徊)

材料二:洋务运动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洋务派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道路自信)

材料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

——习近平

(3)建国后为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我国在经济方面实施了怎样的举措?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体现在诸多方面,请举一例说明。

(理论探索)

材料四:  

(4)请将图中A处空白补充完整.结合上图请你用一句话对邓小平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不同的国情,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历史决策者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秦朝时为避免出现上图中的问题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针对此种情形,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2)依据材料分析,中共中央认为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怎样的战略举措?

材料三: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看不惯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共处了。

——马克思

(3)材料中的“这场斗争”指美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几乎在同一时期,俄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在主要矛盾上就是:一方面,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和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通过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摘自《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4)依据材料归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放看世界,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历史不断前行,法治建设只有跟上实践的脚步,才能发挥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法制的确立)

材料一:

(1)上图石柱记叙了哪部古代法典的内容?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近代法制的进程)

材料二: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材料三: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材料二中“将永垂不朽”的这样东西是什么?材料三法律条文体现了怎样的立法思想?

(中国法制的探索)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是一部很好的宪法。但是,那时我国还刚刚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1954年宪法当然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因此,我们这次代表大会一定能够制定出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新宪法。

——彭真《关于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1982年宪法修改的主要目的何在?

材料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宪法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更好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是必须的、适时的,是符合宪法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

——选自2018.2《求是》

(4)综上所述,你认为法律的制定与修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查看答案

二战后到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 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B. 利用美国经济援助

C. 组建区域经济组织    D. 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的宣言中表示: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斗争中给予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国家,均可加入本宣言。这一宣言是(  )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联合国家宣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