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期望“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杜甫,再到预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的梁启超,国人“振兴中华”的梦想代代传承从未改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正从一个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推动经济特区的建立,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我国一五计划取得哪些成就(举两例)?
(3)材料三中“不是收,而是放”是指这个圈后来又扩大了,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这个圈是怎样扩大的?
(4)综合以上材料,从工业化的角度谈谈我国如何走向民族复兴?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里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 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B. 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对各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数据是研究历史现象的方法之一,下图西欧经济在D到E之间呈现出此发展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欧盟的成立 D. 经济全球化
(题文)丘吉尔描述了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预示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 )
A. 全球化趋势加强 B. 两极对峙格局
C. 多极化格局形成 D. 一超多强格局
某历史学家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以下行动能体现建立和维护“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
①慕尼黑会议 ②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诺曼底登陆 ④雅尔塔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一部史学论著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使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条约》。”这一事件()
A. 废除了农奴制
B.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D. 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