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

《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 崇尚节俭    B. 重视农业    C. 整顿吏治    D. 生活奢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崇尚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赵州桥    D. 万里长城

 

查看答案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三   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出现在何时何地?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从材料三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史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二 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艘沉船的出水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之一。

材料三 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一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当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哪些因素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1)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的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