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

材料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 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 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是的“公主”是指谁?列举一例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制度创新】

材料三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3)材料三中的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朝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武则天完善此制度的措施是什么?

【开放交流】

(4)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国家,都有往来。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从而体现了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据材料分析,节度使有什么权力?

(2)该朝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什么?有何影响?

(3)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

 

查看答案

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查看答案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 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 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