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材料三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张骞、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更赞赏哪一位?说明理由。

 

(1)长安、南海。 (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交流。(任选一位回答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地图可知,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南海; (2)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感叹他学问的高深。年老时,留下了五千言的名著。这部著作流传甚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是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时期鲁国人。弟子三千,其言行被编成《论语》一书。他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1)材料一所述老子的“名著”是什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2)根据表格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这一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世界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查看答案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661年,郑和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打败了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改正:

(2)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倭,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护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改正:

(3)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改正:

(4)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改正:

 

查看答案

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1)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著作是《           》。

(2)明朝医药学家           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药物学的重要文献。

(3)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

 

查看答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唐朝农民创制的新型农业灌溉工具是          

(2)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水稻优良品种           ,提高了粮食产量。

(3)主持修建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的秦国蜀郡太守是          

(4)北魏贾思勰撰写的《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享誉世界。

(1)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3)北京的           ,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