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

——罗斯福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而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三个阶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你认同哪一阶层的评价?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4)结合材料回答,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1)新政的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或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罗斯福的人性魅力。 (3)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保守派)、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激进的左派\左派)、中下层民众。如同意第一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触犯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系列措施。②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等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如同意第二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②新政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如同意第三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经济恢复。②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可知,新政的实质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依据材料信息: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可知,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罗斯福的人性魅力;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中下层民众。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如同意第一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触犯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系列措施。②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等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如同意第二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②新政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如同意第三种评价,理由是:①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经济恢复。②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科,回答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一般来说,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大多以两种基本形式展开,它们共同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文明的乐章。

材料一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不少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西亚文化,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了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古代文明交往的哪一种方式?

(2)材料二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指什么人?请举例说明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

(3)今天我们称美洲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这一历史误会与谁有关?指了他在材料三中航行路线的代码。

(4)新航路开辟有何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一组标志所涉及的产业,最能体现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是

 

 

查看答案

下列能够突出反映“地球村”这一当今世界特征的有

①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出现

②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矛盾

③克隆技术的出现

④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表明:

A. 俄罗斯联邦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    B. 苏联解体

C. 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了    D. 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更加明显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