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

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兰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4)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两项措施; (3)依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4)开放性题目,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武帝在位50多年,他具有雄才大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1)上图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有何作用?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武帝纪》

(2)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3)下图片中的货币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之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4)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了怎样的局面?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哇。一一维基百科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

(3)从材料三看,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次改革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

 

查看答案

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

A.

B.

C.

D.

 

查看答案

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A.顾恺之        B.司马迁

C.祖冲之        D.王羲之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VS曹操

兵力

约5万VS20余万

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涿鹿之战

D. 牧野之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