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什么地区?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 除鲜卑族外,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图中坐具的引进对汉族的 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实行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的汉化措施还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1)新疆地区;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答其中一点即可) (2)匈奴、羯、氐、羌。(答其中两个即可);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答其中一句话即可) (3)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融合。(答其中一句话即可);其它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答其中两点即可) (4)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各民族互相学习的民族意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图片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张骞所要到达的地方西域指的是阳关、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包括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史称“五胡入中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内容显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之一改汉姓,改成与汉族一样的姓氏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融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除了改汉姓外,孝文帝改革措施还包括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4)从汉代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可知,我们应树立各民族之间保持平等、友好交往,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的民族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的帝王。

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在经济上又分别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秦王赢政和汉武帝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政权分别是

A. 东汉、北魏    B. 西晋、北魏    C. 西晋、南朝    D. 西晋、前秦

 

查看答案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 刘徽    B. 韩非子    C. 祖冲之    D. 华佗

 

查看答案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中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 情返道(违反自然),劳而无获,”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 勤劳致富    B. 听天由命    C. 人定胜天    D. 遵循自然规律

 

查看答案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 材料或史实: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余)万,曹操兵仅 十分之一,击破之。结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

B. 材料或史实: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结论: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材料或史实: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结论: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材料或史实: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结论:破坏南方稳定,南方经济发展缓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