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 )【读文说史】

   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爱国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次著名的运动,该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请写出该运动的性质和最能体现该性质的一个斗争口号。

( 2 )【咏诗析史】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诗中的“会”的召开标志着什么?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 3 )【听歌忆史】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  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这首战歌是国民革命军的军歌,哪一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首战歌的鼓舞下,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 4 )【读文悟史】

从辛亥革命的失败到国民革命的失败……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的大旗,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材料二  红军战士穿越草地时,晚间有时找不到—块干燥的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巳长眠不醒。

( 1 )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事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 3 )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国人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的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该材料是针对什么事件作出上述评论的?

(2)材料二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的依据是什么?“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

(3)材料三所述的“自救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