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
材料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探究“商鞅变法”时,小明画了右下面这幅没画。画中一只鸟鸦在用吸管喝水;另一只鸟鸦继续把石子放在杯子里,用传统方法喝水。
材料四
材料五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校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还。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米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发展起来。
——摘自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图片,其中属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有哪些?(只写字母代号),D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写出材料二中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时答,这一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3)你认为材料三的漫画中哪一只乌鸦可以代表商鞅?(只写字母代号)结合所学知回答,商鞅变法中有利调动衣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网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作用?
(5)据材料五指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6)综上所述,归纳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传说中的哪两个人?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还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中国的边疆治理:调整与创新》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什么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开创的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西汉哪一机构的设置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材料三 孝文帝日:“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成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迁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战。”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哪一方面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从秦统一后的20000多年,中国的统一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30%。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个名词。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是什么?“中华民族“这个名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认同。今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对祖国统一有何意义?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
A. 三国时期
B. 西晋时原
C. 东晋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太上老君”是哪一宗教中的人物?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A. 《缀术》
B. 《大明历》
C. 《齐民要术》
D. 《水经注》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里的“他”指的是
A. 司马迁
B. 董伸舒
C. 主父偃
D. 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