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条交通枢纽的开启有关?该交通枢纽的开启起了怎样的作用?
(2)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什么建筑?该建筑的西部到哪儿?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
统一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维护安定的重要前提,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建立影响深远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译意: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内,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的,都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发展。邪僻学说不流行于世,则统治的法度就可以统一明了,百姓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巩固统一?对后世有何影响?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了威胁,汉武帝继位后在政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消除了这一影响?
材料三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为维护祖国统一做些什么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图二:战国后期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图二的水利工程名称是什么?由谁主持修建的?
(3)材料二中“商君”指的是谁? 根据所学知识,商君变法后的秦国百姓要想获得爵位与赏赐土地,最佳方法是什么?此次变法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三,东晋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哪座城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的发展、传承与传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
(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是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
“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王羲之 B.米芾 C.赵孟頫 D.柳公权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融合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