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年?商鞅变法得到哪一位统治者的支持?该事件体现出“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这个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2)请回答,“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材料三: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4)请回答,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1)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法家 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始皇(嬴政) 太尉、御史大夫 (4)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 统一文字(或书同文) 【解析】(1)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这充分反映了商鞅的改革主张,属于法家学派。因此,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体现出“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其历史作用是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合所学知识: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赞颂的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继位后,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因此,“秦王扫六合”是指秦统一六国;“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根据材料三“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嬴政)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因此,材料三中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太尉、御史大夫。 (4)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书同文字”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或书同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 周王平迁都洛邑

B. 楚庄王问鼎中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汉初期文景之治

 

查看答案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查看答案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 人民大力拥护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南方战乱少,社会较稳定

D. 江南统治者施行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