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有云:武昌已为革命...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你认为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昌被革命党占领指的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通过武昌起义占领了武昌,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广州,北伐战争时主力是黄埔学生军,不是新军,且清政府早已被推翻;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朝末年国人想入会必须手写盟书并举手宣誓:“联盟人某省某府某县人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这个组织是(  )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同盟会    D. 中国国民党

 

查看答案

材料:2014年3月8日至16日,珍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国宝——四大兽首在“保利大都会”销售中心展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圆明园兽首走了一百多年的回家路,人们终将有幸一睹国宝风采。

请回答:   

(1)四大兽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谁?   

(2)十二兽首被掠流浪经历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们被中国人民深深挂念,理应回到祖国怀抱。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它们回家?并陈述理由。   

(3)俄国是怎样趁火打劫的呢?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又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材料二中“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上述材料反映的哪部文件中的内容?这部文件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如何评价这部文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次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具体签订时间是哪一年?

(2)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 中西方人种差异    D. 中国文人的偏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