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商鞅和秦孝公;新兴地主阶级。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不同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孝公为秦国国君秦孝公,卫鞅即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的商鞅。第二小问,根据变法背景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可知,与农民有关的变法内容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由此可知,作为秦国的农民是支持变法的,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说明的是商鞅变法是秦国变的富强, 这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可知,我们不同意变法失败的观点;因为虽然商鞅死后被车裂,但新法尚存。我们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 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围绕题干,认真分析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有效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 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查看答案

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七国之乱    B. 春秋五霸

C. 战国七雄    D. 秦灭六国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 个体小农的出现

C.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查看答案

都江堰的修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主持修筑这个水利工程的是(  )

A. 大禹    B. 商鞅    C. 李冰    D. 管仲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余秋雨笔下“了不起的工程”是指(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长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