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丁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闽西历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提供了什么启示?(两点即可)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2)北人南迁。C。 (3)北方人口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知识和题干内容可总结得出答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地图,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他们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有C与史实描述相符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北方人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同时为南方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依据以上材料可知,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3)材料一中的“周郎”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形象生动的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

A. 民族文化    B. 儒家文化

C. 佛教文化    D. 道教文化

 

查看答案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A. 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B.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 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D. 鲜卑姓氏改汉姓

 

查看答案

(2017·湖南邵阳)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 长安    B. 洛阳    C. 应天    D. 燕京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