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依据下侧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这是孙中山先生缅怀下列哪一位人物的题词?( ...

依据下侧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这是孙中山先生缅怀下列哪一位人物的题词?(  )

A. 炎帝    B. 黄帝

C. 周武王    D. 秦始皇

 

A 【解析】题干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中华轩辕”就是指黄帝。根据所学知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因此,孙中山先生题词缅怀。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黄帝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受到后人(孙中山先生)的尊敬。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吴建民《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60年前,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出席了万隆会议,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进程。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为推动亚非合作、南南合作,为促进南北合作,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因此,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的一个里程碑。” 

——新华网

(1)中国是何时重返联合国的?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材料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哪三国倡导的?该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中万隆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当时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这一方针对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材料看,会议形成了怎样的万隆精神?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广东进行调研。他表示之所以来到广东,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新华网

材料二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21日挂牌。地处沿海的广东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分别侧重于“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天津自贸区则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                                                    

——人民网        

材料三   “‘一带一路’和自贸区都是深化对外开放的载体。自贸区给‘一带一路’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助自贸区连接成势。”                         

——《东方时空》                                        

(1)珠海是“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之一,除珠海外,广东还有哪些“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据材料一,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选广东作为视察地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材料二中“两岸经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1992年,哪两个组织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大陆推行怎样的基本方针?

(3)据材料二、三,你认为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战略有何关系?

 

查看答案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11月4日电,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已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最大限度地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目的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农村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标语”应该是出现于哪次会议之后?与该标语相应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农村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材料三    如下图

(3)材料三中的人物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是谁?国际农学界给予他怎样的美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改革开放前

C. 20世纪末    D. 21世纪初

 

查看答案

香港《文汇报》2013年12月16日社论指出,嫦娥三号探测器前晚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玉兔”号月球车驶上月球,中国大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 “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