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生活用品都是外国商品,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市场,民众生活与资本主义市场联系日益密切,A说法本身不正确,C时间不符合题意,D材料内容表现不出来。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查看答案

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提出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在学生关注的传统戏剧中,京剧是主要剧种之一。京剧中人物的脸谱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如关公为红脸,代表仗义忠心,舞台上的曹操经常被描绘为奸猾狡诈且生性多疑,据此判断,曹操的脸谱颜色应该是()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黄色

 

查看答案

科技进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巩固与扩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和货物可以借助多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之间流动,信息的传递也变得非常容易。

——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有哪些有利于人和货物在世界流通的交通工具问世,请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非凡的改革方案”中,日本政府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目光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1971年,尼克松说:“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3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请说出二战后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材料四:据右图和资料,苹果第五代iPad共有四百多个部件;苹果在全球有数百家供应商,分布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捷克以及美国等地,但是大部分产品是在中国组装的。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为顺应这一历史趋势,中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举一例说明。

 

查看答案

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权不能任性。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人类第一次将王权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标志着社会发展开始进入文明的法制时代。

1)材料一中“人类第一次将王权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材料二:针对美国的1787年宪法,易中天如此评价:“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2)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特点?

材料三:

 

3)图一、图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图一文献在建国初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图三反映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请举两例说明。

4)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并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2)材料二中“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种“民族凝聚力”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概括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4)材料四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

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