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请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请回答:

(1)中华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思想最能代表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并成为千年正统?下图书法作品把行书的气度和神韵演绎到新的高峰,它的作者是谁?

 

(2)中华文明不仅独树一帜,更秉承了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精神,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西汉开始,承载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是哪一通道?沿着该通道,哪一世界性宗教传入我国?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请用19世纪后半期,一位英雄人物的史实,对此加以证明。

 

(1)儒家思想 王羲之 (2)丝绸之路 佛教 (3)左宗棠、邓世昌的事迹,说明必须指出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是什么和个人的英雄事迹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把行书的气度和神韵演绎到新的高峰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擅长行书,人称“书圣”。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承载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我国。(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英国和俄国阴谋分裂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1894年,邓世昌血战黄海,壮烈殉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秦孝公即位后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进行改革。……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21年,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列宁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他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他及时总结教训,制定并着手实施新经济政策。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或半自给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经过一年试行,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总值为3121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计划增长4%的指标。粮食产量38728万吨,比去年增长9.2%;棉花463.7万吨,比去年增长28.9%。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说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被新经济政策取代的根本原因何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生产在对中央政策试行一年后出现怎样的发展特点?

(4)综上,谈谈你对改革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了共产党,我就变成了共产党员。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抢来,上山打游击。

                                    ——毛泽东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4623日)

材料二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首先是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有农村政策、对外关系政策,以及相应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斗争方式出现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思想路线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应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次会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4)综上,使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能转危为安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查看答案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的领土

B.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2)据图指出,被迫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的分布有何特点?

        《鸦片战争形势图》

 

查看答案

(1)观察下图,请在图中的方框内写出:曾是四川抗蒙的指挥中心,重庆城的前哨据点所在地名称

 

《南宋晚期重庆地区抗蒙山城分布示意图》

(2)请写出图中划线部分图例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后判断: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设郡县加以统治,今天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都纳入秦朝管辖之下。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并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秦汉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格局。……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广袤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的意思,请在答题卡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题号后涂“C”.

(1)公元221年,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 

(2)汉朝时在今西藏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广大边疆地区。(  )   

(3)秦汉时期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

(4)为了保护往来商旅,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  )

(5)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