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的同学为了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编排了课本剧,但是,学习历史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历史剧的情境,符合史实的是( )
A. 皇帝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B. 司马迁用蔡侯纸记录汉武帝的言行
C.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D. 张謇出使西域,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
《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殷人”在“典册”中使用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
A. 甲骨文 B. 隶书 C. 小篆 D. 楷书
“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二战结束后最富强的美国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崛起的原因却是很相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反思,回答问题。
探究一:人物篇
(1)美国在大国崛起历程中,经历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请分别写出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2)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探究二:文献篇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什么文献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统治??
(2)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 1862年颁布,体现美国人权进步的又是哪一文献?
探究三:科技篇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是哪一个国家?
(2)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第一步的重大发明是什么?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探究四:改革篇
(1)1933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其“新”在何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改革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探究五:思索篇
大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过往甚密,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当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正在开展什么运动?
材料三 (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的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人民网
材料四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
(2)材料三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下关条约”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简要回答这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表述的情形与哪一历史事变密切相关?
材料五 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2014年外交部长王毅的讲话
⑷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与社会实践互动,照亮社会前行的每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中国人一直在追逐“中国梦”,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怀的“中国梦”更加多样,也更富有强国愿望……康有为怀的是“大同梦”,孙中山怀的是“共和梦”,梁启超怀的是“启蒙梦”……
——摘自《中国人的“中国梦”》
材料二
1915年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行量接近16 000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呢?就因为过去很长时期之内,我们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教条化的倾向,僵化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实际生活当中,就受到很多束缚,改革开放迈不出步子。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掀起的变法运动是什么?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领导革命斗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⑵材料二中《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谁?
⑶材料三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重新确立的?
⑷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奋斗不已。请举出一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创业,堪称民族脊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