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重大影响,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根据条约内容,“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理解“新的贸易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位同学分别用下面说法来简单描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状况,正确的是                  (    )

A. 最早的发明来自于战国    B. 孟子在享受到造纸术带来的方便后进行推广

C. 受到西欧国家资产阶级的推崇    D. 宋朝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发明了突火枪

 

查看答案

《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

A. 废‘王’号,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任命三公处理中央事务

C. 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 重视政治体制建设,地方推广郡县制

 

查看答案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准备举办一次以台湾问题为主题的论坛。大家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请你加入论坛,阅读并参与讨论,回答以下问题。(22分)

材料一: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1335—1340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安县管辖。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62年,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台湾府,并明谕隶属福建省管辖。

1888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3年,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大分离和一次回归的经历,并说说这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二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谈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构想首先在哪一地区被成功实践?

(3)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邓、吕双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认为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什么?

材料四: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5)请你为这个论坛写一个最贴切的主题名称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第一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做法(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现实研究。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

(3)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翻身农民齐声高呼:感谢领袖毛泽东,感谢救星共产党。

(1)观察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1953年)问题是从工业化引起的。工业的发展,城镇和工矿区的发展,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农业地区和农户的增加,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太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必须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社为主要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结合所学, 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原因? “农民的个体私有制” 在哪一年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3)材料三表格中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分析小岗村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