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中写道: “1962 年, 整个世界战栗了, 等待着超级大国的对抗可能会带来的世界末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苏联出兵阿富汗 B. 古巴导弹危机
C. 科索沃战争 D. 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1922 年, 某条约规定: “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 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 缔约各国, 除中国外, 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般优越权利。”该条约( )
A. 维持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B. 尊重了中国的主权
C. 方便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D. 解决了日美在中国的矛盾
在那个时代,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 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 ‘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材料中的 “创造” 在历史上被称为( )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 )
A.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B.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主要权力
C.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欧洲“火药桶”位于图中的( )
下表为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据表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其特点是( )
时间 | 发明者 | 国家 | 发明成果 |
|
|
|
|
1782 年 | 瓦特 | 英国 | 改进蒸汽机 |
|
|
|
|
1825 年 | 史蒂芬孙 | 英国 | 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
|
|
|
|
1866 年 | 西门子 | 德国 | 发电机 |
|
|
|
|
1876 年 | 贝尔 | 美国 | 电话机 |
|
|
|
|
1882 年 | 爱迪生 | 美国 | 开设发电厂 |
|
|
|
|
1885 年 | 卡尔·本茨 | 德国 |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试制成功 |
|
|
|
|
1903 年 | 莱特兄弟 | 美国 | 飞机 |
|
|
|
|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