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

(1)说这话的是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过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

 

(1)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2)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就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魏征去世,唐太宗觉得好像失去一面镜子,十分伤感。 (3)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材料中“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知,认为魏征的去世使他失去了一面镜子,因此说这话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三子目贞观新政中的内容:“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可知。第(2)问考查魏征去世,是失去镜子的原因,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二子目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中的内容:“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可知,魏征的劝谏就是李世民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因此他的去世,使唐太宗失去了镜子。第(3)问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虚怀纳谏,成就了“贞观之治”,我们应该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在制定政策时要集思广益,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政策更趋合理科学。 考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有人)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材料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政治主张?

(2)唐太宗采取这样的主张,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李世民于626年继承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他明白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___,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___________,李渊就是_______。

 

查看答案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当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查看答案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

A.《秦律》                              B.《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