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硫酸厂产生的烧渣(主要含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可用于制备FeCO3,其流程如下:
已知:(1)SiO2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酸溶液。
(2)“还原”时,FeS2与H2SO4不反应,Fe2(SO4)3通过反应Ⅰ、Ⅱ被还原,反应Ⅰ:7Fe2(SO4)3+FeS2+8H2O=15FeSO4十8H2SO4,反应II:Fe2(SO4)3+FeS2=3FeSO4+2S↓。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烧渣“酸溶”时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第一次过滤所产生的“滤渣”是_____(填化学式),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任写一种)。
(3)所得FeCO3需充分洗涤,检验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第三次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现提供下列装置:
(1)上图E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O2发生装置可选用 _______(填装置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用装置C干燥O2,气体由导管______端(填“a”或“b”)进入。
(3)英国化学家布莱克是第一个“捕捉”到CO2的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1774年德国化学家贝格曼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如下装置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该装置集合了主反应的发生、产物检验和尾气处理于一体。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对W形管前端的浓硫酸进行80℃水浴加热。取下滴管,吸取甲酸(HCOOH)后连接于装置中,轻轻挤压滴管,将甲酸逐滴滴加到浓硫酸中。甲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液体。当D中集气瓶内液面下降到标记位置时,点燃B处酒精灯。
步骤3:当看到B中红棕色粉末全部变黑且装置D中出现相应的现象时,继续加热2-3分钟,而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检验B中得到的产物是铁。
步骤5:实验结束后,取下集气瓶,拿到安全之处,拔掉双孔塞,立即点燃尾气。
①步骤2中,当D中集气瓶内液面下降到标记位置时才点燃B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装置B处(指W形管的后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装置D中集气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
③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
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
(1)纤维素属于_________(填“蛋白质”、“糖类”、“油脂”)。纤维素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发电厂将秸秆粉碎压缩成颗粒,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如果直接在农田中燃烧秸秆的主要危害是______。
(3)以秸秆为原料可生产出可降解塑料餐盒,该塑料属于_______(选填“合成有机高分子”、“天然有机高分子”、“合金”)材料。
(4)利用秸秆可生产乙醇,加入到汽油中制成乙醇汽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如下反应C6H12O62C2H5OH+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5)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可以推广使用下列哪些能源替代秸秆作燃料__________。
a 沼气 b 天然气(或液化气) c 太阳能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1)下列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形成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CH4 b CO c SO2
(2)下列处理废水的方法属于中和法的是________。
a 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酸 b 用活性炭处理废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用铁粉回收废水中的铜
(3)下列做法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是_________。
a 废气直接排放 b 废干电池就地填埋 c 废旧塑料随意丢弃
(4)下列物质在净水过程中可用作絮凝剂的是_________。
a 漂白粉 b 明矾 c 臭氧
向含HCl、CuCl2和MgCl2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随着pH增大,Cu2+、Mg2+依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pH小于4.2的范围内,无化学反应发生
B.a点处析出的固体是Cu(OH)2和Mg(OH)2
C.pH在6.7-8.6范围内,溶液中有3种溶质
D.若m2=2m1,则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相等
有些焰火火药中含有硝酸铜,硝酸铜是蓝色斜方片状晶体,其在焰火燃放时发生如下反应: 2Cu(NO3)22CuO+O2↑+4NO2↑。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同学们利用下图装置对该反应展开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推导出 NO2能支持燃烧
B.试管中的固体会逐渐变红
C.该实验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后质量会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