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小军、小明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KCl溶液、KOH溶液、K2SO4溶液的滴瓶。
小军发现小红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小红实验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KCl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溶质成分只有KCl;
猜想Ⅱ:溶质成分为KCl和KOH;
猜想Ⅲ:溶质成分为_____;
猜想Ⅳ:溶质成分为KCl、KOH和K2SO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小军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1)取该滴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 _____ | 证明猜想Ⅳ成立 |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_____(填“是”或“否”)。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甲:气体是H2;乙:气体是SO2;丙: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1)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3)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证明气体中含有H2。
(4)写出D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A、B、C、D、E是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 D是黑色固体,且与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红色物质生成,E的固体俗称干冰。①、②、③、④的反应类型分别是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D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去除,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填“引流”或“加快溶解”)。
(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填字母)。
②小刚同学配制该氯化钠溶液时,将氯化钠固体放在右盘,左盘放了5g砝码进行称量,其他操作均正确 ,则小刚所配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熟石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
(1)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以土壤中含有硫酸为例)。
(3)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得高效环保农药“黑白粉”。使用时,选择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消除忌碱虫体。
①“黑白粉”比熟石灰更高效,是由于生成了碱性更强的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黑白粉”还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过程的是( )
|
|
A.向pH=10的K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用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 |
|
|
C.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 D.20℃时,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
A.A B.B C.C D.D